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Earl Wild (1915~2010)


大學時期聽說 Rachmaninov 的音樂很棒,誤打誤撞買了 Earl Wild / Jascha Horenstein 的版本,他彈的二號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成為我腦海裡的初印象,後來聽人家作版本比較時,怎麼很少人提及我這個版本?直到現在還是我的疑問。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Jean Simmons (1929~2010)

今天早上看到的消息是資深女星 Jean Simmons (1929~2010) 以 81 歲之齡辭世,她的電影我看過不少,比較知名的是她擔任女主角的《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 、《萬夫莫敵》(Spartacus) 這兩部, Jean Simmons 1945 年16 歲就在 Vivien Leigh 主演的英國版《埃及豔后》(Caesar And Cleopatra)裡面出現,當時戲分不重,1947 年有一部以西藏為背景 Deborah Kerr 擔任女主角的英國片裡《黑水仙》(Black Narcissus) 很有趣,18 歲的 Jean Simmons 把皮膚塗黑飾演一個全場沒有台詞的西藏少女,次年她在 Laurence Olivier 的《王子復仇記》(Hamlet) 升格演出公主,50 年代她轉到美國發展,較知名的作品也完成於 50 年代。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1

Hollywood Reporter《好萊塢報導》是一個成立於 1930 年的社團,以電影和電視圈為主題發行日報,和 Nielson 尼爾森行銷研究公司稍有關係,現在和 Variety 並列為娛樂業兩大報導,他們去年選出他們自己的100大電影配樂,這份名單綜合多人意見產生,優點是不會出現高估或低估的問題,我很認同她們的選擇,先列出前 50 名的名單如下:

1 | Godfather - Nino Rota 1972 教父
2 | Jaws - John Williams 1975 大白鯊
3 |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1977 星際大戰
4 | 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1966 黃昏三鏢客
5 | Psycho - Bernard Herrmann 1960 驚魂記
6 | E.T.: The Extra Terrestrial - John Williams 1982 外星人
7 |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8 |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939 亂世佳人
9 |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1982 法櫃奇兵
10 | Chinatown - Jerry Goldsmith 1974 唐人街
11 |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1942 北非諜影
12 |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986 教會
13 |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1965 齊瓦哥醫生
14 | Breakfast at Tiffany's - Henry Mancini 1961 第凡內早餐
15 |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960 豪勇七蛟龍
16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1977 第三類接觸
17 |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1963 第三集中營
18 |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1981 火戰車
19 | Vertigo - Bernard Herrmann 1958 迷魂記
20 |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21 | TheWizard of Oz - Herbert Stothart 1939 綠野仙蹤
22 | To Kill a Mockingbird - Elmer Bernstein 1962 梅崗城的故事
23 | Citizen Kane - Bernard Herrmann 1941 大國民
24 |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1999 美國心玫瑰情
25 | Goldfinger -
--> John Barry 1964 金手指26 | The Pink Panther - Henry Mancini 1963 頑皮豹
27 | Ben-Hur - Miklos Rozsa 1959 賓漢
28 | Alien - Jerry Goldsmith 1979 異形
29 |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1990 與狼共舞
30 | North by Northwest - Bernard Herrmann 1959 北西北
31 | Laura - David Raksin 1944 羅蘭秘記
32 | Batman - Danny Elfman 1989 蝙蝠俠
33 | Spartacus - Alex North 1960 萬夫莫敵
34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Thomas Newman 1994 刺激1995
35 | Blade Runner - Vangelis 1982 銀翼殺手
36 |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 Malcolm Arnold 1957 桂河大橋
37 |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 1985 遠離非洲
38 |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1978 超人
39 | Back to the Future - Alan Silvestri 1985 回到未來
40 | Sunset Blvd. - Franz Waxman 1950 日落大道
41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John Williams 1977 帝國大反擊
42 | Taxi Driver - Bernard Herrmann 1976 計程車司機
43 | The Natural - Randy Newman 1984 天生好手
44 | On the Waterfront - Leonard Bernstein 1954 岸上風雲
45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Ennio Morricone 1968 狂沙十萬里
46 | Planet of the Apes - Jerry Goldsmith 1968 浩劫餘生
47 | Gladiator - Hans Zimmer 2000 神鬼戰士
48 |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1995 英雄本色
49 |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1990 剪刀手愛德華
50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001 魔戒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The Wizard Of Oz

2001 年美國 AFI 選出影史 100 大名片之外,也選出了影史 100 首最經典的歌曲,第 4 名《第凡內早餐》的 Moon River,第 3 名《萬花嬉春》的 Singing in The Rain,第 2 名是前不久才提過《北非諜影》裡的 As Time Goes By,那第 1 名呢?

答案是 1939 年《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裡面的 Over The Rainbow

這張 CD 等於是原始電影的錄音,重新灌錄的意義不大,就看怎樣用科技擷取到最佳的原版錄音,1995 年以保存美國電影不遺餘力的 Turner Classic Movie 和米高梅 MGM 公司合作重新出版了這張原聲帶的 CD 版,缺點是因為它由最原始的 LP 翻錄過來因此音效稍差,如果腦海裡已經對 Over The Rainbow 這首歌烙下的現代的版本,剛聽到 1939 年的版本時相當失望,建議一定要看最原版的電影體會片裡 Kansas 鄉下小女生 Judy Garland (1922~1969) 飾演的 Dorothy 一直幻想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另外有一個樂園存在,他不自覺的以低音吟唱這首歌時,才發現 Over The Rainbow 原來這麼動聽,聽到它給人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難怪被選為影史第一名的電影歌曲,從現代的標準來看或許道具簡陋,The Wizard of OZ / Over The Rainbow / Dorothy 仍是某一輩的影迷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電影的原始版不准轉貼,那就用連結的The Wizard Of Oz 70 years!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 Judy Garland

倒是貼上我最喜歡的版本,1955 年 33 歲 Judy Garland 唱的版本,這時的 Judy 因嚴重嗑藥遭解約命運坎坷加上婚姻不順,有人形容 her voice seems .... sad or maybe .... wishful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Cinema Serenade - The Golden Age

上一篇提到 SONY 在 1997 推出的 Cinema Serenade 銷售個案成功之後,接著在 1999 年推出第二個銷售案,仍然由 Itzhak Perlman, John Williams 合作,樂團則改為 John Williams 最熟悉的 Boston Pop Orchestra,這張專輯和上一張最大的差別是:這次專門演奏 Golden Age 時期的電影配樂,從 CD 封面片名第二列可以看到 "The Golden Age",週邊也寫著收錄的每一部電影曲目。

對電影而言 Golden Age 應該是指 30~50 年代,這片 12 首曲目有《羅蘭秘記》Laura,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失去的週末》Lost Weekend,《北非諜影Casablanca, 《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咆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蓬門今始為君開》The Quiet Man 等等,作曲家更是遍及 Alfred Newman、Miklos Rozsa、Erich Korngold、Victor Young、David Raskin、Max Steiner。

結果這張專輯沒有上一張成功,我的看法是上述 Golden Age 的作品大都呈現完整管弦樂型式,原始並非設計給小提琴獨奏用,例如 Gone With The Wind 就是很好的範例,但在這裡 John Williams 遵循第一集作法配合 Itzhak Perlman 將管弦樂團音量壓低,加上這些 Golden Age 曲目對初接觸者比較陌生,所以這張 CD 雖然好聽卻讓我留下非主流的印象,從我的角度來看 Classic Film Scores 那種由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演奏法才對。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Cinema Serenade

1997 年時 Sony 首次想到將電影配樂平民化,發行了一張由 Itzhak Perlman, John Williams, Pittsburgh Symphony 合作灌錄的 CD,記得中文名為「帕爾曼的電影琴聲」,應該算是 1990 年代銷售狀況最佳的電影配樂 CD 了,那幾年還見過唱片行貼公告缺貨,尤其第二首《女人香》裡那首 1930 年代阿根廷探戈舞曲 Por Una Cabeza 到了哪裡都是最詢問頻率最高的曲目。

隨著 1980 年代之後老牌小提琴家凋零 Itzhak Perlman 算是世上現存第一把的小提琴演奏家,我另外也有不少他在 EMI 錄製的古典曲目,在 1993 年之前 Perlman 的演奏除了古典樂之外還有猶太人的 Klezmer 民俗音樂,然而從未涉及電影配樂這個領域,到了 1993 年 John Williams 幫 Steven Spielberg 鉅作《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寫配樂時邀請猶太裔 Itzhak Perlman 擔任獨奏,這時 Perlman 才第一次和電影配樂這個圈子搭上線。

幾年後不曉得誰的主意邀請 John Williams / Itzhak Perlman 再次合作錄製電影配樂的 CD,也就是讓 Perlman 用他那把 Yehudi Menuhin 用過 1714 年製的 Soli Stradivarius 名琴來演奏 Por Una Cabeza, The Age of Innocence, Out of Africa, Cinema Paradiso, Il Postino, Schindler's List 等名曲,這你能不拉長耳朵聽嗎?

這片 CD 裡選曲第一原則就是通俗化避免冷僻,其次是編曲時盡量突顯 Perlman 小提琴獨奏,在 SONY 公司用心之下 Cinema Serenade 果然成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個案。

'Schindler's List': 25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Landmark Holocaust Drama"


The Essential Bernard Herrmann Collection

這套兩片裝的 CD表面上寫的是《大國民》(Citizen Kane),實際上的內容卻是 SILVA 公司發行的 Bernard Hermann 個人生涯精選全集,由捷克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奏,從 1941 年的《大國民》到 1976 年的《計程車司機》共 20 部電影的精華,可以把這兩片當作進入 Bernard Herrmann 世界的入門磚。

這裡面《大國民》、《驚魂記》、《迷魂記》、《辛巴達七航妖島》、《北西北》、《計程車司機》等等都已經重覆取得,優點就是可以低成本取得一些 Bernard Herrmann 一些早期的作品,例如我看過而且有印象的《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jaro)、《恐怖角》(Cape Fear)、《豔賊》(Marnie),這類在 LP 黑膠唱片時代發行的電影通常配樂較短,如果要商人重新發行單片 CD 實在不划算,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這種合併的方法重新問世,以饗樂迷。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Taking Sides - Der Fall Furtwangler

一個指揮家的抉擇》(Taking Sides) 我不記得這部電影是否曾經在台上映?我是數年後在百視達清倉時以 50 元買下這張 DVD,然後又在 FNAC 清倉時低價買下這片 DG 發行的電影原聲帶 CD,從片名可知這是一部在談戰後審判德國指揮家 Wilhelm Furtwangler 的電影,編劇導演都是正史的內行人,全片迷人之處就是充滿了無數的矛盾,國內已經有不錯的影評,我不再多談。

這張 CD 裡的配樂也配合劇情挑選,最能代表德國的 Beethoven Symphony No.5 第一樂章片中用的是 Barenboim / Berlin State Opera Orchestra 仿 Furtwangler 演出的版本,學得真得有夠像!我第一次聽到真的以為是 Furtwangler 的歷史錄音,不過這片 CD 裡另外給一份 Wilhelm Furtwangler 1943 年指揮柏林愛樂的第一、二樂章。

片中暗喻希特勒死亡的音樂是 Bruckner Symphony No.7 第二樂章,CD 裡也附了一段 Furtwangler 1949 年的歷史錄音。

除此之外,導演還選用了 Beethoven piano sonata "Moonlight"、Schubert String Quintet 等,電影的劇情重心在戰後的審判,外來的角色有不聽古典樂的美國軍官、猶太裔的美軍、崇拜 Furtwangler 的俄國軍官等等,電影裡也擷取俄國 Kalinka 名謠和美國 Gershwin 的歌曲來平衡。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Garbo, Gabin, Gable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 Amazon 採購季,今天收到了包裹,其中買了兩本名人傳記,Greta Garbo 以及法國男星 Jean Gabin,其中 Greta Garbo: A Cinematic Legacy 這一本採銅板紙印刷,280 頁的內容有超過 400 張從未在網路上曝光的 Greta Garbo 照片,對我這個 Garbo 迷兼攝影學習者而言每一張都是藝術作品!

翻開內容非常意外還發現好幾張她和 Clark Gable 演對手戲的劇照,原來 1930 年她演藝生涯初期曾經和 Clark Gable 演過一部片名叫做 Susan Lenox : Her Fall And Rise 的電影,在兩人個別的生涯中都鮮少提及,從 IMDb 上面只有 321 人投票判斷這部電影的知名度不高。

另外一本書是後人幫法國影壇天王 Jean Gabin (1904~1976) 立的傳記,在 Amazon 上面評價相當高,Jean Gabin 算是 Golden Age 時期法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命和兩次大戰以及名導演 Jean Renoir, 女星 Marlene Dietrich 都有交集,二戰時曾避居美國兩年卻不喜歡美國,二次大戰之後回到條件較差的法國繼續演員生涯,他的傳記有待我慢慢消化。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之前介紹過《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這部電影,他算是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的最後一部,這三部曲的長度分別是 99, 132, 179 分鐘,核心人物從 Clint Eastwood, Lee Van Cleef, Eli Wallach 依序一人兩人而三人,長度及劇情複雜度隨著 Sergio Leone 的預算而拉長,Ennio Morricone 的工作任務也隨之加重,獲得的代價是這三部片在 IMDb 上面的評價也不斷上升,從 8.0 分到 122 名再到第 4 名!

因此《黃昏三鏢客》的配樂遠比前兩部曲要豐富,2004 年發行的 CD 版有 21 tracks 比 60 年代唱片版多了 9 首!,不像《教父》那樣繞著一個主題,《黃昏三鏢客》多首配樂都能個別受到引用,Ennio Morricone 以小喇叭、墨西哥琴、吉他、聲樂、西班牙舞用的葫蘆鈴 (V Gourd Rattle) 等低成本樂器就漂亮的把 Sergio Leone 劇本裡那種貧窮、懊熱、多災難的美墨邊境情境表達出來,這首電影裡的名作除了數十年前就被黃俊雄布袋戲引用的 Main Title 之外,片中 Eli Wallach 被北軍誤認慘為偷金內賊遭刑求那段,當時屋外南軍俘虜正好唱著一首感人的歌 The Story Of A Soldier 這首,小提琴手看到窗內刑求內容時不禁落淚,後來生性兇狠的 Eli Wallach 有機會復仇將刑求他的北軍在鐵路上殺死,那一幕真叫人熱血沸騰!!!

另外還有兩首也都小有名氣,一是 Eli Wallach 找到埋金墳場時那首 The Ecstasy Of Gold,另一是曲終三人決鬥時,只有表情沒有對白,其他的交由 Ennio Morricone 那首長達 8'13 的決鬥曲 The Trio 來說話。


可以想像 Ennio Morricone 2007 年時在羅馬指揮交響樂團演出自己的作品,演出《新天堂樂園》、《四海兄弟》、《狂沙十萬里》這些作品還算適合,雖然已經將鏢客三部曲前兩部忍痛剔除,演出《黃昏三鏢客》時還是非常吃力不討好,Ennio 必須用樂團內的管樂來取代真實作品裡的墨西哥式音效,演奏起來還是原味盡失。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The Indian Jones Trilogy

這片 CD 內容是 1980 年代由 Harrison Ford 擔綱演出甚受歡迎的《印第安瓊斯三部曲》(The Indian Jones Trilogy) 配樂,這三部曲是《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魔宮傳奇》(Indian Jones & The Temple Of Doom)、《聖戰奇兵》(Indian Jones & The Last Crusade)。不是 John Williams 指揮原版而是 SILVA /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2002 年錄製版本。

這片 CD 有一個好處是將三部知名電影配樂集合在 CD 裡「俗又大碗」,尤其以第一集《法櫃奇兵》這部片是 1981 年的電影知名度最高,《法櫃奇兵》完成於《帝國大反擊》之後沒多久,稍有點《星際大戰》系列的味道且沒有電子合成在內。電影配樂經過 20 年百家爭鳴後,知名的主題愈來愈多,80 年代《法櫃奇兵》裡的 The Raiders March 曾經是播放率和《星際大戰》、《007 情報員》、《超人》並列第一級的知名旋律,現在似乎比較少人提起這首了。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Salute to Luise Rainer

左圖是 1938 年電影《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 的海報,中文名字有點抽象,劇情是敘述 19 世紀作曲家 Johann Strauss (1825~1899)一生故事的電影,《翠堤春曉》當年也是米高梅的大手筆巨作之一,1980年代曾經重新上映,現在看過才知道 Johann Strauss 身為貴族的兒子被寄望成為銀行家卻迷戀作曲,他憤而辭職投入作曲,接著年輕叛逆的 Strauss 遇上了 1848 年中歐的全面革命時,身為貴族子弟的 Strauss 和保皇派的父親鬧翻,Johann Strauss 立場傾向平民那邊。

1938 年相當於民國 27 年,蔣介石剛抗戰沒多久,珍珠港事變尚未發生,希特勒剛踏出第一步入侵奧地利,誰能想像這部電影博物館裡老舊膠卷的女主角 Luise Rainer (1910~) 至今仍健在,即將在 1月 12 日度過百年大壽!

原籍奧地利的 Luise Rainer 崛起路線和先前的 Greta Garbo 以及後進的 Ingrid Bergman 一樣,1935 年被米高梅公司發掘前往好萊塢,剛剛在 1936, 1937 以《歌舞女郎齊格飛》、《大地》(The Good Earth) 連莊拿下兩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在《大地》裡拿下影后的 Luise Rainer 卻願意在前述的《翠堤春曉》飾演戲分較少的第二女主角。


Luise Rainer 提過在二次大戰前奧斯卡金像獎知名度僅限於美國境內,並不像現在會同步傳送到幾十個國家,當年的情況下,即使拿下影后頭銜到了紐約知名度就要打七折了,到了倫敦打三折,到東歐和亞洲就成了路人甲了。

L: Luise Rainer
路人甲 Luise Rainer 在 1940 年代曾經和共產黨作家 Clifford Odets (1906~1963)有過一段短暫婚姻,戰後麥卡錫主義在好萊塢盛行,這段經歷使得兩度影后 Luise Rainer 成為八大公司的黑名單,原籍奧地利的 Rainer 也不甘示弱回嗆並避居歐洲,她的大名也漸漸被美國影迷所淡忘。

一直到近年可能是 20 世紀末時出現一股懷舊風,早已離開美國影壇多年 Luise Rainer 才又被提起。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這部電影大獲成功之後,Francis Coppola 兩年後拍了續集《教父第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在第一集劇情裡已經辭世的 Marlon Brando 表示不再參加演出,導演除了第一集班底之外提拔了 Robert De Niro 擔任戲分僅次於 Al Pacino 的角色,另外配角方面也很謹慎,本身就在教導戲劇的 Lee Strasberg 客串演出深沉多謀的 Hyman Roth 一角,演過《白酋長》的義大利影星 Leopoldo Trieste 也支援演一個小角色,因此《教父第二集》是少數續集能保持和原作品同等級評價的作品。

在配樂方面,第一集裡 Nino Rota 作的主題音樂已經深植在影迷腦海裡,第二集循此主題變動不大,差異較多的是第二集把故事拉回早期的義大利,片裡有不少的西西里風格民謠,由導演 Francis 的老爸 Carmine Coppola (1910~1991)接手,Carmine 也絕非弱者資歷毫不遜於 Nino Rota,Juilliard 學院畢然後在 Toscanini 手下的 NBC Symphony 吹奏長笛,業餘時間也有一些作曲事業,1974 年他接手《教父第二集》在 Nino Rota 之外做了四首風格稍不同的創作,例如暗殺地方角頭 Don 時這首 Murder Of Don Fanucci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2010 台北汽車展

2009 年結束前又跟上次拍資訊展的朋友一起去拍汽車展,出發前我看了一下前輩的作品,初步心得是汽車展的取景較大,因此我帶了 Canon 20~35 f2.8 這支老鏡頭作為拍車的主工具,因為他的光圈是變焦鏡裡相當大的,另外拍 show girls 部分仍以上次的 Canon 85mm f1.8 定焦鏡為主。

這次是汽車展處女拍,發現難度遠比上次資訊展要高,全場的光線呈現白銀色調不同於資訊展的金黃色調,最難的是汽車光滑的表面具有高反射性,因此汽車的顏色非常重要,剛拍完銀色車的條件卻不適合拍紅色車,每拍完一部車就必須隨時調整 AV 值以應付下一部,我本身雖不算車迷,還是肯定車是一種很精美的工藝品。









另外拍車展 Show girls 部分和上次的資訊展合併:
Showgirls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NAXOS 發行的 Great Movie Themes

在聽古典音樂的都知道 NAXOS 只能算是二線品牌,專門聘請由名氣較低的指揮和樂團錄音演出,但是 NAXOS 的優點是比起 EMI, DG 等公司 NAXOS 仗著低製作成本的優勢願意發行一些冷門曲目,砂礫中偶而也會有珍珠出現。

這張是 Carl Davis (1936~) 指揮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演奏知名電影配樂作品,類似 Erich Kunzel / 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 按電影主題作的系列演出,指揮 Carl Davis 本身也曾為電影作過配樂,作品有《法國中尉的女人》、《醜聞》等等,1993年他接掌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之後成立「夏日流行音樂季」固定節目,將一些比較通俗的曲目管絃樂化,例如 Paul McCartney 的音樂劇就由他負責首演。

這張是 Carl Davis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2007 年作的第一次錄音,挑選最通俗的電影曲目內容有《法櫃奇兵》、《遠離非洲》、《神鬼戰士》、《阿甘正傳》、《鐵達尼號》、《火戰車》、《魔戒》、《與狼共舞》、《哈利波特》等等,事先聲明的是他以古典管弦樂團的樂器來演奏這些電子合成音樂時期的曲目,合成效果愈多和原先腦海裡的步調就愈不同,我把它當作一種實驗,如果用原先的框套來審視會很失望,尤其《火戰車》這首電子合成樂第一次被拿來用管弦樂團演奏聽起來感覺非常奇怪!如果是《與狼共舞》、《遠離非洲》這種原來就以絃樂主導的曲目這時會比較滿意。

這個實驗不曉得有沒有繼續?我的看法是 80 年代以後的配樂被電子合成加味甚多,我們的耳朵也習慣重口味了,不管喜不喜歡,它已經被市場接受,這類配樂並不適合強卸下胭脂以素人演出。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眾星雲集的 Why We Fight 記錄片

最近有機會看到美國二戰時期的宣傳片 Why We Fight 一共七集,這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馬歇爾將軍邀請電影名導 Frank Capra 幫政府拍戰爭宣傳片,Capra 說自己從未拍過宣傳片,馬歇爾回應說自己也沒上戰場當過總司令,Frank Capra 另外邀請了俄籍猶太裔而且在柏林工作過的 Anatole Litvak (1902~1974) 擔任助手,Frank Capra 接手拍了 Why We Fight 這一系列的戰爭宣傳片,由剛剛因《北非諜影》(Casablanca) 成名的編劇 Philip Epstein, Julius Epstein 兩人寫劇本,並點名 57 歲的資深演員 Walter Huston (1884~1950) 擔任旁白。

1930 年代美國內部面臨經濟蕭條期,對外政策堪稱第二次門羅主義時期,Why We Fight 宣傳片裡引用了一些 1930 年代的問卷調查,例如 1936 年 11 月西班牙內戰開戰時有 95% 美國人認為不該介入歐洲事務,也不該賣武器給任一方,最耐人尋味的是 1938 年 12 月納粹已開始排猶更侵略奧地利之後,美國境內德裔移民還合法在紐約州集會進行納粹式的閱兵,接下來更順利在紐約市麥迪遜花園廣場高舉 卐 字旗召開一場「希特勒萬歲」的集會,許多德裔政治人物也大方的出席!

當時美國稱納粹為「歷史上速度最快的軍隊」,1939 年 9 月納粹開始入侵波蘭,接著回頭西進1940 年 6 月攻下法國轟炸英國,途中更輕易的拿下其他小國,1941 年 6 月進軍蘇俄。此時往亞洲戰場看日軍幾無對手可言,往中南美一看發現厄瓜多爾、阿根廷、巴西都出現親納粹的領導者,這時美國才警覺不能自覺於歐洲事務之外,內心浮現一種最深層的恐懼,立場開始偏向反納粹的英、法、俄一方,前幾年 95% 反戰的民眾自動跳出來反對出口廢鐵給日本,1941 年的珍珠港事件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Walter Huston
Why We Fight 除了給一般民眾看,更要給 20 歲上下的年青人作從軍的宣傳片,因此找來 grandfather's sound -- Walter Huston 擔任旁白,Huston 用最簡單的民調結果告訴 18 歲的高中畢業生外面發生了甚麼事?

Huston 用最簡單的數字提到美國最深層的焦慮是:屆時美國只剩下北美巴拿馬運河以北的資源,世界上其他 90% 以上的土地人口都將為德、義、日及其他友邦所控制,由 Walter Huston 這位老祖父告訴剛歷經經濟危機的民眾:為什麼要從軍?為什麼要以物資無償援助友好國家。

有這些高水準的專業人員擔綱,Why We Fight 記錄片水準極高,60 多年後我發現引用的音樂和影片幾乎沒犯過錯,提到俄羅斯歷史時大量引用 Sergei Eisenstein (1898~1948) 拍的俄國電影來解釋。

片中盡量用統計數字告訴年輕人遭逢戰爭時各種資源如人口、石油、特定礦產、穀物的重要,解釋德軍的快速崛起的各種條件,如果在中國這叫「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大概要被禁播了,而不是空洞說著敵弱我強,喊著某國不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