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Miss Moneypenny (1927~2007)

又一個英國影壇老將辭世 Lois Maxwell (1927~2007),Lois Maxwell 出生於加拿大,二戰期間算是英國軍隊眷屬,當時就和年齡相仿的 Roger Moore 認識。

1948 年她先選擇到美國好萊塢發展,1948 年 William Holden 主演的《黑暗過去》(The Dark Past) 裡只排定第 6,如果是低成本的 B 級片才有機會當上女主角,演出六部電影後決定返回英國以及到義大利嘗試一下機會。

這個照片看似妖豔的英國女星身處於較保守的年代,大多以穿著保守打扮的秘書形象出現,她最為人熟知的角色就是多次飾演 007 James Bonds 的私人女秘書 Jane Moneypenny,也就是常常和 Sean Connery, Roger Moore 打情罵俏的那個熟女,片中常常被稱為 Miss Moneypenny。


Lois Maxwell 從 1962 年的第一集《七號情報員》(Dr. No) 開始被選上演 007 秘書一直到 1985 年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Kill) 一共在 14 集 007 系列電影裡演 Miss Moneypenny 這個角色,從 35 歲演到 58 歲。

Casino Royale

大約 15 年前,這張 《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在台灣只聞其名不見其 "片" ,因此被音響迷捧得天高,直到最近幾年已經不難買到了,我買來聽看看,確實,即使是 CD 版錄音仍有獨到之處,但是提到內容的話 .....

就真的有點年代隔閡了,《皇家夜總會》是一部 1967 年由 Peter Seller, David Niven 主演,眾星雲集的英國偵探喜劇片,其他還有 Deborah Kerr, Woody Allen, William Holden, Orson Welles,劇中 David Niven 演的角色也叫 James Bonds,原因是當時在世的作者 Ian Fleming 將這一集的劇本另外賣給 CBS,才會出現鬧雙胞的現象,不過這部帶有嘲諷意味,順便挖苦一下當紅正統的 007 電影,作者 Burt Bacharach (1928~) 是美國著名的猶太裔作曲家,創作高峰期在 60, 70 年代以歌曲創作為主,涉及的工作圈也以電視影集為主,畢生所做的電影配樂不超過 10 部。

Burt Bacharach 作品總是以淺顯易懂的歌曲為主,代表作包括有台灣也不陌生的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虎豹小霸王主題曲), Close To You (Carpenter 名曲), Best That You Can Do (二八佳人花公子主題曲)等,曲風算是標準 60 年代末的爵士樂風格,和 40 歲以下的樂迷有點時空差距,或許可以租這片來看順便欣賞一下那個時代的音樂。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台南阿堂鹹粥

今天早上在台南吃的阿堂鹹粥,剛好也遇到某外國電視台在拍,恭喜我上了外國的電視了

清晨七點的台南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Frankie Valli

最近託星光幫的福,讓我有機會向年輕正妹解釋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這首 1967 年的歌很有趣,歷時 40 年流行不衰,他的正版主唱卻沒幾個人記得,有人記得菲哥、阿妹、星光幫,最常聽到的外國版是 Andy Williams,它真正的原唱 Frankie Valli 反而陰錯陽差的被淡忘了。


1960 年前後電視大幅普及化漸漸取代收音機的地位,影像變成了歌聲之外的第二賣點,年輕男孩組成的合唱團體市場大增,50 年代末有 Brother Four,1961 年 Beach Boys 成立,英國有 Beatles,Four Season 是四個黑髮有拉丁血統的南方男孩在 1962 年成立的合唱團,Frankie Valli 則是其中的主唱,剛開始的成名曲是 1963 年的 Sherry,這一年 Beatles 本尊開始御駕西征攻進美國,接下來 64, 65 兩年 Four season, Beach Boys 市場都有縮水之虞,以 Four Season 為例,他的路線比起外來的 Beatles 較為「本土」,因此他在東西兩岸市場遭到攻陷,而在中西部尤其工人比例最高的五大湖區較受歡迎,回想一下《越戰獵鹿人》的故事就發生在 Wisconsin 州的鋼鐵廠。1967 年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問世馬上成為他們團史上最受歡迎的冠軍曲,在 1967 年的年度 Billboard 排名高居第二名。

到了 72 年左右,Four Season 團員想分家面臨解散,另外 Frankie Valli 的聽力在 70 年代中期之後逐漸惡化,因而淡出歌壇,68年 Andy Williams 把它拿來翻唱礙於版權只在英國發行,Andy 的版本成了大多數人對這首歌的第一印象,Andy 是個好歌星,但是我認為他不適合唱這首歌,這首歌曲風和歌詞都有點俏皮,應該是年輕男孩唱的歌,就像《越戰獵鹿人》裡那幾個整天泡撞球台喝啤酒的年輕人,即使用吼的都很有味道,Andy 來唱就失去了那一股俏皮味道了。

這首歌的歌詞有中英文對照版,我直接連接到別人網站

Windmills of your mind


突然想起電影《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裡面那首名曲 Windmills of your mind,這首嬉皮年代由法國人做的歌,曲風極端自由,網路上可以找到 20 種速度的唱法,我用 Youtube 找到電影裡的原始版本,不過這裡播放的內容卻和《天羅地網》這部片無關,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用大鍵琴演奏的版本,還把它抓來當手機鈴聲。

Nana Mouskouri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絕世美女 - Ava Gardner


艾娃嘉娜 Ava Gardner(1922~1990) 這位在《神鬼玩家》(The Aviator) 一片裡由 Kate Beckinsale 飾演的女星,曾是傳說中眾男星公認的好萊塢第一美女,我小時候一直記得這個名字,當時摩納哥皇后 Grace Kelly 來台訪問,電視上播了幾部 Grace Kelly 50 年代演的電影,印象最深就是 Clark Gable, Grace Kelly, Ava Gardner 三人合演,在非洲拍攝的《紅塵》(Mogambo),當時我就注意到 Ava Gardner 的排名竟在 Grace Kelly 前面,當時 Ava 年 31 歲演一個醋勁十足的熟女,後來又看了體態豐滿的她年約 35 歲時演印度女人的《寶華尼車站》(Bhowani Junction),此外還有以八國聯軍為背景的《北京五十五天》(55 Days in Peking),偶而還會在報上看到她本人的花絮新聞,我只能說「國情不同,審美觀不同」。

最近看了她 24 歲時的成名作 The Killers,Wow~Wow~!只能說當時的 Ava 這麼亮眼,這麼惹人憐惜,搭配上她清純的歌聲像一個沒有心機的小女生,劇照中的 Burt Lancaster (最上圖) 只是看到她忘了原來的女伴,現實生活 Ava 是在美國菸草第一大州 North Carolina 菸草牧場長大的農村女孩,大家庭裡的老么卻也是最得寵最亮麗的一位,18 歲就被星探盯上,20 歲被帶進複雜的演藝圈,1946 年時看似單純的 Ava Gardner 已經結束了兩段婚姻:分別是矮小的歌舞男星 Mickey Rooney 以及高大英俊的作曲家 Artie Shaw (1910~2004), 1951 年時以風流著稱的 Frank Sinatra 為她拋妻棄子,就像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劇情一樣,兩人電光火石後還是無法長久共居,1957 年 Ava 35 歲就結束最後一次婚姻,在倫敦獨居三十餘年,比起一生沒沒無聞生活平穩的 6 個兄弟姐妹,她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戰地軍魂 --- 1953

上一篇《日落大道》提到 William Holden (中文翻譯為 : 威廉荷頓 ) (1918~1981) 覺得欲罷不能,我到現在還稍稍有印象,他曾經在 1964 年曾經來台參加亞太影展,甚至只差一班機就趕上台中的神岡空難葬身在台灣這個陌生地。

小時候第一次看他演出是從電視上看他演的《桂河大橋》,接著沒多久就從報上看到他的死訊,過不到 15 天又發生 Natalia Wood (1938~1981) 意外身亡的消息,兩人的死因都和「喝酒」脫離不了關係,從第三者的回憶錄看得出來 William Holden 和 Lee Marvin 都算是沒有一天不能不喝酒的深度酒鬼。

他 1950 年主演 Billy Wilder 前一部執導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 就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一片看好聲中卻未得獎,接下來 Billy Wilder 繼續找他合作演出舞台劇改編的《戰地軍魂》(Stalag 17),裡面的男主角是一個在德軍集中營裡不想逃亡只想賺錢的爭議性角色 Sefton,導演 Billy Wilder 心裡的另外兩個候選人 Kirk Douglas, Charlton Heston 考慮後男主角明顯的投機特性都謝絕演出,William Holden 看過劇本後決定接手,結果第二年總算為他拿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偏偏頒獎前 Holden 聽到自己妻子說:外面傳言讓他得獎只是為了補償《日落大道》時的落選,這個流言使得 William Holden 以《戰地軍魂》(Stalag 17) 得獎時卻高興不起來。

除了《戰地軍魂》,以集中營戰俘為主題的名片還有 1941 年的《大幻影》以及 1956 年的《桂河大橋》、《大逃亡》(Von Ryan's Express)以及1963年《第三集中營》,後面四部片裡所有戰俘都是對外一條心以達成目標,唯獨《戰地軍魂》敘述戰俘裡出現了「爪耙子」將越獄計劃傳給德軍,隨遇而安而且具生意腦筋的 William Holden 享有同儕間最好的物資生活,必然也遭致了最多的懷疑。

某天新來一位飛行員 Dunbar,Dunbar 和 William Holden 飾演的 Sefton 兩人是 Boston 同鄉,兩人個性卻南轅北轍話不投機,接下來曾在法蘭克福執行秘密任務的 Dunbar 被密報給德國軍方,Sefton 瞬間成為公認的箭靶,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真正的「爪耙子」用燈線以及西洋棋為工具和德軍傳消息,而間諜竟然是身兼保安官在戰俘裡人際關係甚佳的 Peter Graves!

劇本原作者是兩名曾經遭德軍俘虜的美軍,原本是一齣舞台劇,這個劇本被當時如日中天的 Billy Wilder (1906~2002) 看上,Billy Wilder 執導本片,劇本作者其中之一的 Edmund Trzcinski 還親自參加演出,這是一部以戰俘為主題的電影,從頭到尾沒有戰爭場面,不如說是這是一部以戰俘營為背景的舞台戲,看出以寫劇本出身的 Billy Wilder 的纖細心思,他編寫的劇情簡捷有力,把戰俘營裡每一個美軍的個性都交代的非常清楚,例如集中營裡有一個精神稍微失常的美軍 Joey,全片沒有一句台詞,有次同儕幫他讀家書,發現他是法學院學生,讓觀眾自己去聯想另一個故事,反而是出身較低的軍人比較能自我調適。

這部片有一個很有趣的 Trivia,片中飾演「爪耙子」的是金髮的 Peter Graves (1926~2010),當年他在電影界的名氣有限,每次片中只能演個第 4,5 號的角色,到了 1967 年他轉戰電視圈演出《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才一戰成名,他在台灣的名氣搞不好比 William Holden 還高!實際上 Peter Graves 也不是德裔移民,他是挪威移民。

片中最重要的兩個德國演員名氣也都不小,集中營營長是是導演過名片《出埃及記》(Exodus),《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 的導演 Otto Preminger,另一個戲份最重是深受導演 Ernst Lubitsch (中譯:劉別謙)欣賞的喜劇型演員 Sig Ruman。



前幾年曾經拍了一個回顧節目,半世紀之後片中只剩下三個演員還活著,一個是上述的 Peter Graves,另外兩個都不算重要的角色,實在讓人唏噓,以後我們子孫會適應看到一部電影 100% 都由百年前辭世的人演出。

參考 : Peter Graves (1926~2010)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日落大道 -- 1950


哈佛法律畢業的 Charles Brackett (1892~1969) 是 Billy Wilder 的老友,熟知好萊塢生態的 Brackett 在 1948 年提出一個以過氣女演員生活為背景的計畫,這部各方看好的方案定稿為 126 頁的劇本,接下來 Billy Wilder 發現最大的困難在要找誰來演這位「被公認過氣」的女明星。

Billy Wilder 首先去找從 1943 年之後就未演出的默片時期女星 Mae West (1893~1980),年已 55 歲的 Mae 認為自己仍有一級女星的實力,對Billy Wilder 的拜訪視為奇恥大辱。Billy 只好改找 1933 年之後就未演出的女星 Mary Pickford (1892~1979),Mary Pickford 答應演出,但是野心勃勃的將此片視為她重返影壇的踏腳石,這點和 Billy Wilder 的看法不同,此時 Billy Wilder  的朋友名導演 George Cukor 向 Billy 推薦年紀比兩位女星稍年輕的 Gloria Swanson (1899~1983)



Gloria Swanson 從 1914 年 17 歲就開始演清純少女的角色,一生演過 84 部電影,她將自己年輕時清純烙印在默片時代,那時的 Gloria Swanson 梳著 1920 年代流行的 Flapper 髮型,在將近 70 部的電影裡擔任第一女主角的角色,進入有聲電影之後,Gloria Swanson 在 1933~1983 年半世紀間只插花性的演出不到 10 部有聲電影,當時她年紀已經到了 50 歲上下,已經離開西岸定居紐約,她 1950 年以 51 歲之齡復出擔任女主角演出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無意的成為她畢生最經典的一次演出。

男主角方面 Billy Wilder 屬意 Montgomery Clift (1920~1966),難以想像的巧合是現實生活中 Montgomery Clift 就交了一個比自己大 16 歲的女友 Libby Holman,Libby Holman 的前夫遭到槍殺一直未能偵破,Libby 一直認為此片有影射她之嫌,並以死要脅 Montgomery 不得接手演出。Billy Wilder 只好改找比較年輕低知名度的 William Holden 擔任男主角。

Sunset Blvd 原意是好萊塢一條住著老明星豪宅的道路,大概可以嗅出片名的寓意了,這部片敘述近 50 歲的退休女明星 Norma Desmond 拒絕接受自己年華已去的事實,一談到舞台燈光,她像個沒有心機的小女生相信自己魅力依舊,影迷滿街對她追逐,自己仍有機會重回片廠,她找來比自己年輕幾十歲的男作家寫劇本兼任男朋友,以便讓自己心理保持年輕,並希望藉此劇本重返影壇。

這時 William Holden 演的失業年輕作家 Joe 就被她看上了,Williams Holden 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硬漢形象的他電影多以動作片為主,例如《桂河大橋》、《戰地軍魂》(Stalag 17)、《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等,看了《日落大道》才知道他年輕時相當清瘦,外型和聲音都很酷似現在的 Tom Hanks。


這部片裡 William Holden 飾演的年輕作家 Joe,剛開始抱著撈一筆的心態住進 Norma Desmond 的豪宅為她工作,漸漸發現她是一個活在記憶裡不願走出豪宅面對外在世界的女人,片中還有一段 Norma 平日和朋友的橋牌賽,對默片時代了解遠超過 Billy Wilder 的 Erich von Stroheim 找來 Anna Nilson, Buster Keaton, H.B Warner 三個和 Gloria Swanson 同世代的默片名星參與演出。寂寞的 Norma 甚至假戲真作阻止他和其他女性交往,敏感的 Joe 漸漸看穿整個故事其實是身兼她經紀人、前夫、管家三重身分的藏鏡人 Max 一手導演的戲碼,Max 用意則是不想讓 Norma 猝然接受她已經過氣的殘酷事實,年輕的 Joe 個性直來直往,他在離去前希望 Norma 面對現實,Norma 不但不願從夢中醒來還一怒之下把 Joe 殺了。

片中最經典的一場戲,導演過名片《十誡》、《戲王之王》的 Cicil DeMille 親自參加演出,年華已去的 Norma 向他投劇本試圖復出,引來他一陣錯愕,當 Norma 到片廠來,片廠裡只剩資深的工作人員認識她,Cicil DeMille 只好順勢敷衍她,Cicil 的回答讓 Norma 興奮得每天健身減重,去角質做美容準備,當她漸漸認清事實時顯得焦躁不安,最後惱羞成怒將戳破事實的 Joe 殺了。這場戲把 Cicil DeMille 的老奸巨猾和 Gloria Swanson 拒絕接受成長事實而顯現幼稚形成強烈對比。

這部派拉蒙發行的電影 1950 年 4 月進行首映時引起整個好萊塢的震撼!當天結束時全場起立鼓掌,影后 Barbra Stanwyck 激動的告訴 Gloria Swanson 說她演出了中年女星的心情,多位女星包括拒演女主角的 Mary Pickford 都因為預知此傷感場面而不敢出席。這部片的歷史背景在 1950 年左右,Hollywood 大量扶植年輕明星,許多默片時代的男女明星必須面臨這樣的調適。

負面方面,立場極右的米高梅老闆 Louis B Mayer 痛罵 Billy Wilder 等人是 anti-Hollywood 應該將 Billy 遣返德國,卻忘了自己也是俄裔移民!現在看過電影回想起來似乎不太合邏輯,在 1950 年正好是麥卡錫主義最囂張時期,知名導演拍片容易招來政治遐想。


這部片的配樂由 Franz Waxman 擔綱,讀者文摘系列裡有包括這部片的配樂,只是我還沒有買到。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哈爾濱中央大街

俄國人仿巴黎街道所建的城市 - 哈爾濱中央大街 (Harbin Central Avenue),街上的建築、雕塑以及路燈都是俄國人留下來的作品

12 月的哈爾濱,溫度零下 20 度,街道上冷冷清清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Laraine Day (1920~2007)


演過《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  、《烈焰狂瀾》(Tycoon) 等名片的 1940 年代知名女星 Laraine Day 去世年 87 歲,Laraine Day 原先被以 B 級西部片為主的 RKO 公司簽下取名 Laraine Hays 卻無法打出一片天,1939 年改跟 MGM 簽約被包裝成 Nurse Mary Lamont 剛好又遇到接下來的二次大戰,她的性感形象才闖出一片天。Laraine Day 一直沒有演出甚麼知名巨片,一進入 50 年代就轉入剛起步的電視圈。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大國民 -- 1941

大國民》(Citizen Kane) 這部被 AFI 選為歷史上排名第一的名片,然而它在台灣的見光度卻遠不如同時代的《亂世佳人》、《北非諜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我認為原因在於以明星為導向的台灣影迷而言,其他三部都有美女俊男擔綱,唯獨《大國民》僅僅是由一個在台灣名氣不高的男星 Orson Welles (1915~1985)自導自演,也造成了《大國民》這部片的成就在台灣僅限於專業影評,在影迷間知名度反而不高。

《大國民》採取倒述的方法,一個報業富豪 Charles Kane 臨死前講了一個沒人聽過的單字:Rosebud,喜歡八卦新聞的報界開始猜測這個單字代表什麼?他的銀行密碼?他的情婦?他的私生女?和他的事業有何關係?因此記者開始訪談他的生前好友、屬下、管家以及他的前妻 .... 藉此拼湊出他的一生 ......

Charles Kane 是一個來自科羅拉多鄉下的小孩,從小就被生父母過繼給財團老闆,Charles 長大後不改紈绔子弟面目,對父親的財產裡只偏好報業,他經營策略注重渲染新聞,誇大犯罪個案,採用聳動標題。經營方面積極的挖角、購併、製造個人新聞等,最後發展成全美擁有 37 家報社,以及廣播、郵輪、房地產的商業鉅子,Kane 成名後不甘寂寞,需要更強的鎂光燈,因此將目標轉向政界,最後更投入紐約市長選舉,不過卻因個人誹聞落選,在這過程中 Kane 也因為漸漸得勢,被認為有違昔日創業宣言而和最親密的朋友 Leland 漸行漸遠,Kane 落選後媒體帝國受到 1929 年大蕭條重擊,表面風光私下卻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在豪宅裡孤獨的死亡時身邊只有護士陪伴。


這個故事從今天看來完全沒有過時的意味,1941 年至今不難找到類似的個案,Orson Welles 一個不到 30 歲社會經歷有限的年輕人,怎麼會寫出這麼老練的劇本?原因是有現成的劇本給他參考,上述的故事幾乎就是美國報業鉅子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1863-1951)一生的翻版,看一下一段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的生平簡介:

喬治.赫斯特自己擁有三藩市考試報,但是他對政治比對報紙出版更感興趣,1887年,喬治.赫斯特成為了一名美國的參議員,他把報紙的控制權交給了只有23歲的兒子——威廉。威廉.藍道夫.赫斯特想創辦一份人人都在談論的報紙,他把他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到他的報紙上,他雇用了一些他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記者和作家,而且,他付給他們最高的工資。赫斯特先生改進他的報紙版面,還買來了現代化設備,他還改善了與廣告商的關係,廣告商為在報紙刊登廣告以便增加他們產品銷量而向報紙支付廣告費。報紙的利潤主要來自于廣告商所付的錢。三藩市考試報的新聞故事大都是反映暴力、精神和娛樂,有些新聞故事寫得讓讀者感到震驚,並對他們的情緒產生影響。然而,這些新聞故事都很簡單也很容易讀懂。赫斯特先生認為報紙無論做什麼都是為了贏得讀者,他辦報的方針是:報導完整的新聞;發佈所有的新聞;如果需要,盡可能簡短,但必須抓住要害。這些辦報方針已經成為全美國報社編輯部的方針。


到1891年,三藩市考試報的讀者和廣告商已經是赫斯特先生剛接管時的三倍。在不到五年裏,赫斯特使這份新的三藩市考試報取得巨大的成功。赫斯特先生在紐約市反復強調他的成功,他從他的母親那借來500萬美元購買第二份報紙,即《紐約期刊》,在頭兩個月,他就把銷量從3萬份一下子提高到10萬份。在紐約,約瑟夫.普利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出版商,赫斯特先生分享著普利策先生在報業方面的快樂和激情。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赫斯特先生和普利策先生開始了一場猛烈的報紙戰,赫斯特先生從普利策先生的紐約世界報那挖走了許多記者,他付給這些記者兩倍于他們原先所掙的工資,他還降低了報紙的銷售價格,從而低於普利策先生的報紙價格。

赫斯特先生通過製作更多令人興奮的和令人愉快的新聞而贏得讀者,他開創了一種今天眾所周知的“黃色新聞”的報導方式,即新聞事件被製作成比它們的事實更為誇張的事件,他的方法超過了今天主流報紙的承受程度。批評者說他的報紙僅僅是為了娛樂。然而,許多其他的報紙卻在嘗試效仿他的方法。赫斯特先生在他的報紙上攻擊那些大商家和不誠實的政客。他的報紙還報導一些性、兇殺和其他犯罪事件。他的報紙成為了勞動人民和窮人的聲音。他的影響力通過他創辦和購買的報紙和雜誌在全國迅速提升。


這部電影除了前述的劇本之外,導演深黯黑白片攝影要訣,每一個取景都很注重銀幕的平衡,更用各種方法讓觀眾感受深淺遠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畫面。尤其 Kane 競選市長的那一幕,引用次數必定是影史前幾名。

這個電影有個少為人知的八卦故事,被影射的美國報業鉅子 William Randolph Hearst (1863-1951) 後來並未破產,他的勢力影響至今,他的孫女和曾孫女幾十年後更成為話題名人。他的孫女 Patricia Hearst (1954~) 後來成為二線女演員,最著名的事蹟是她在 1974 年在大學校園裡遭到綁架,Patricia 卻加入這些匪徒行列,參與數起銀行搶案,歷時達兩年之久。Patricia 的女兒 Amanda Hearst 則是現役名模,還被 Forbes 選為身價最高的十大單身女性之一。

參考文章: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諜影迷魂 -- 1962 年版


《諜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是一部列名 AFI Top 100 的名片,最近幾年又被拿來重拍,不過和 1962 年原著的背景相比,現在的版本少了當年的故事背景,樂趣也大不如前了。

一般來說寫劇作的人比較有理想色彩,好萊塢從 1930 年代就是左派的大本營,最具代表性的 Hollywood Ten, Arthur Miller,電影配樂家 Alex North,喜劇泰斗 Charlie Chaplin,電影明星 Edward G Robinson, 到後來的 Gregory Peck, Jane Fonda, Sally MacLaine 直到現在的 Steven Spielberg, Tim Robbins ....

好萊塢的左派香火從未斷過,歷史上對這個族群最大的打擊應該是二戰後知名的黑名單時代了,背景是由 FBI 加上右派主導的演員工會 (Screen Actor Guilds) 在 1950~1954 年間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1908-1957)煽起的極右派麥卡錫主義 (McCarthyism),當然麥卡錫主義攻擊的主要目標還是政界,但是 50 年代的影藝圈也曾經遭受池魚之殃,Jack Warner, Louis B Mayer 等八大公司老闆為了自保,將備被指為共產黨同路人的演員、導演、劇作家都列入黑名單,關於這段故事可以看 George Clooney 導演的《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2005),我講這些故事就是在解釋 1962 年問世的《諜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這部片的背景,當時好萊塢的製作人為何寫出這樣的劇本。


這部片的劇本在當時非常具有創新性,敘述 1952 年正在韓戰第一線出任務的 Raymond Shaw 忽然被立場不明的某韓國軍人設計,將他擊昏後送回美國頒發勳章冠上虛有的頭銜成了全國英雄,Raymond Shaw 理解這是他充滿政治野心的母親和繼父設計的劇本,讓 Raymond Shaw 的故事成了極右派的繼父選參議員的一股助力,對照上一段可以知道,這個故事有影射麥卡錫參議員的意味,甚至選擇演員時,也挑了一個長得非常像 Joseph McCarthy 的人。

和他一起回到美國的弟兄們卻會做同一個怪夢:夢見坐在小型劇場中央,一邊是美國婦女的花卉節日,談著無關痛癢的家庭瑣事,一邊是在韓戰前線面臨共產黨的審問,旁聽者是中國士兵和蘇俄士兵,讓人分不清身處何地?分不清現實和夢境。

然而 Raymond Shaw 處境卻更為極端,他看似極右派的母親真實身分是蘇俄間諜,先在韓戰前線讓蘇俄用紙牌催眠術的訓練,回美國後假造車禍手術之名讓蘇俄指派的醫生用手術控制他,先是讓他殺害妻子和身為繼父政敵的岳父,最後希望他殺害 1952 年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讓他極右派的繼父以副總統候選人身分遞補。

服役軍方且一直為惡夢所困擾的老戰友 Frank Sinatra 首先找上 Raymond,一段時間相處之後,聰明的 Frank Sinatra 首先破解了故事的真相,然後 Frank 能阻止被催眠的 Raymond Shaw 犯案嗎?要注意的是,這裡身分和 2005 年拍的新版有點不同。這個故事從今天看起來還是那麼具有創新性,

飾演 Raymond Shaw 的是在立陶宛出生,在南非長大的男星 Laurence Harvey (1927~1973),外型突出,後來到英國求學後在英國以演莎翁的舞台劇起家,被視為類似 Tyrone Power 的文藝片男星,另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是看過他和 Elizabath Taylor 演出 《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以後有機會再談。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Hitchcock album

這張硬紙殼包裝 CD 購自 Amazon,類型和 Alfred Hitchcock - Music from his Films 那張一樣也算是 Hitchcock 著名電影配樂的大雜燴,1999 年由擁有版權的環球電影公司重新發行,因此裡面一半的曲目由 The Universal Studio Orchestra 演奏,很高興的發現,這張 CD 現在已經找不到一手的了。

這算是一片希老電影配樂的大雜燴兼入門,總共 18 首,分別由知名的配樂大師親自指揮知名樂團演出的原始版本,指揮者包括有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 John Addison, Pat Batman, Elmer Bernstein, John Williams 等人,除了珍貴的正版大師錄音之外,封面設計得也非常有意思。

另外基於版權問題,這片的曲目挑得較為冷門,前 8 首就是每一張 Alfred Hitchcock 選集一定會有的 Vertigo, Psycho, North by Northwest, Dial M for Murder, Marnie 等,後面 10 首選自比較冷門的晚期作品如 Tom Curtain, Topaz, Frenzy 等。

內部的設計和圖案也很有創意 (硬紙殼包裝攤開以及 CD)

Apocalypse Now

若要選出最有名的三部越戰電影,那應該是前面提過的《越戰獵鹿人》、《前進高棉》、和這裡要提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三部只有《現代啟示錄》沒有得到金像獎最佳影片。然而小提琴家 Suk 說過一句名言「時間是最好的裁判」,現在回顧起來當年被奧斯卡刻意忽略的《現代啟示錄》無疑是評價最高的一部 ......

這部電影當年在菲律賓開拍,導演 Francis Coppola 有機會認識日本電子合成音樂大師富田勳 (Isao Tomita),Coppola 認為富田勳的調性和這部電影的風格非常吻合,屬意由他接手,但遭到富田勳婉拒,因此他又重演《教父第二集》的故事,回頭搬救兵由他高齡 70 的老爸 Carmine Coppola (1910~1991) 接手,但是 Carmine 畢竟是學古典樂出身的上一輩作曲家,和這部前衛作品的「調性」格格不入,因此 Francis Coppola 另外拜訪剛因為《星際大戰》的配樂大獲成功的導演 George Lucas,找來 Nyle Steiner, Patrick Gleason, Bernard Krause, Don Preston 四人的電子音樂團隊為這部片的配樂定下主軸,這部片雖然掛名 Carmine Coppola, 但是大多數出自名氣不大的 Nyle Steiner 四人團隊。(下圖為 CD 內頁封面)

不過這部片最有名的不是形容 Martin Sheen 沿河而上的內心恐懼的電子合成音樂,而是 Robert Duvall 衝浪以及直升機攻擊村莊時所使用的 Wagner "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 (飛行的女武神) 序曲,這部片摘取公認錄音最佳的版本 Georg Solti / VPO / Decca 片段。



1980 年以前的越戰電影大多還是以「敵邪我正」為綱的電影,例如 John Wayne 的《越南大戰》和《越戰獵鹿人》等等。《現代啟示錄》是第一部對美國參戰的「正義公理」立場提出質疑以及反諷的電影,例如片中 Marlon Brando 飾演據地為王拒絕作戰的 Kurtz 上校,例如戰場上不顧士兵死活只想衝浪的 Kilgole 上尉,例如在河中邊放著熱門搖滾樂邊把越南舢板衝翻為樂的美軍。。。。

如果看過電影再來聽,更能體會 Francis Coppola 的用心。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很有趣的 Trivia:在這部電影裡,載著 Martin Sheen 出使任務的快艇上有一個看似「沒大腦」的年輕黑人,片中身份是船上喜歡聽搖滾樂帶著無厘頭個性的機槍手,在片中還闖了大禍,開槍誤殺了一艘越南船上的無辜老幼,多年後他卻成為一個大明星,這裡有他 1980 年和近年的照片對照。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

天主教安魂曲 【Requiem】必須以拉丁文寫成有一定的結構,項目有:《垂憐經》(Kyrie)、《歡呼歌》(Sanctus)、《讚美歌》(Benedictus)、《羔羊讚》(Agnus Dei)等等超過10項。

1517 年馬丁路德向羅馬教會提出【95條】,質疑教皇的無上權力,此外馬丁路德也第一個將聖經翻譯為白話德文版本,在普魯士推廣基督新教(Protestant),500年後的今天全球基督新教的信仰人數已經是正統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的一半,在德國,美國等國家,基督新教的人數更已經超過天主教

有趣的是布拉姆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無神論者,他純粹是喪母之痛抓了幾段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譜成第一首不照傳統格式德文的安魂曲,這首可以說是「白話流行版的安魂曲」,嚴格來說他不是符合天主教會要求的安魂曲,這樣的動機卻只因為使用德文,在 1865年普魯士民族主義時代一度還陰錯陽差的被視為愛國作品,因此不必用很嚴肅的宗教心態面對這首作品。

或許就是不受巢臼約束,我對這首的喜愛數百倍於莫札特安魂曲,尤其第四樂章那真是人世間最美的合唱曲之一,歌詞如下: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Herr Zebaoth!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Meine Seele verlanget und sehnet sich nach den Vorhöfen des Herrn; mein Leib und Seele freuen sich in dem lebendigen Gott.
我的靈魂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的神歡呼

Wohl denen, die in deinem Hause wohnen,die loben dich immerdar.
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

1946 年納粹黨員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戰後解禁的第一張唱片就是「德文安魂曲」,或許合唱團團員每一個都是二戰的倖存者,現在聽起來有如鬼魅回音般悽涼,最近 30 年總把這首唱得像聖歌一樣甜美,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他一生鍾愛這首作品,左圖是他生前 1987 年錄製的最後一個版本,附照片是我擁有的九種版本封面。

Youtube 上面的 Herbert Blomstedt 現場演奏版本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Terms of Endearment


在近代電影配樂史有一個很懸疑的案子,1982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親密關係》(Terms of Endearment),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還買了 DVD 珍藏,他的電影配樂由 Michael Gore 編寫,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獨奏曲算是這張 CD 的招牌曲目,80 年代的播放率非常高,我 16 歲就看上這首曲子,想買下他的 soundtrack,但原版 CD 好像從未在台灣現身,前幾年我想透過 Amazon 購買,卻發現 ...... 全世界缺貨!

中古貨竟然從將近 43 美元起跳!





 幸運的是,非常感謝 Youtube 的出現,讓我們可以免費從網路上欣賞這首名曲。2:45 版本以及 3:48 完整版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Dances With Wolves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是 1990 奧斯卡最佳影片,敘述美國南北戰爭後,一位北軍的軍官 Dunbar 放棄升官機會,自願到中西部墾荒,並設法取得印地安原住民的信任與他們為友,最後甚至和印地安人一起對抗向西部墾荒的美國軍隊,1990 年前後非常流行這類的題材,和這部片最相似的莫過於《教會》(The Mission),對照起 John Wayne 時代的西部片,當時片中的印地安人似乎只會燒殺擄掠,1990 年這一波算是白人對過去的 Go West 過程進行反思。

這部片運用美術得當,在中西部的取景每一幕都像圖畫一樣優美,讓我想起《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這部 1987 年的片,因此在配樂方面,自導自演的 Kevin Costner 也想找 John Barry 擔綱,偏偏 Barry 在完成《遠離非洲》後因手術休養兩年,不過 John Barry 表示他喜歡這個劇本,成品的味道也和《遠離非洲》非常類似,我的看法是如果沒聽過《遠離非洲》的話,會覺得這張 CD 旋律非常優美,但是除了第一首的 Main Title 之外,主題的創新性遠不如前者。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Antarctica

以電子合成音樂見長的 希臘大師 Vangelis 8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三部代表作:一部是 1981 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英國片《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一部是之前提過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另一部就是日本片《南極物語》(Antarctica),如果看過 80 年代三台時代的電視,對這三片 CD 的主旋律都不會陌生。

Chariots of Fire 被引用了無數次,尤其用在和運動節目或廣告,相對起來 Vangelis 另一部作品《南極物語》在台灣的知名度則較低,原因是這部片從未在台灣上映,由於 80 年代初期台灣不准日片播出,因此台灣觀眾無緣看到此片,《南極物語》的知名度在台灣遠不及《火戰車》,台灣首次聽到 Antarctica 的旋律是 1988 年,被台視某個新聞性節目的配樂引用。

《南極物語》是一部日本片,敘述 1958 年日本第一次南極觀測探險隊帶著 15 隻雪橇犬前往寒冬的南極。任務卻被迫中止,隊員在糧食的考量下不得不將 15 隻雪橇犬丟棄。隊員回國之後到提供雪橇犬的養育中心道歉。在良心譴責下 1 年之後,其中兩名隊員再度自願加入日本探險隊前往南極基地,意外見到其中兩隻雪橇犬「太郎」與「次郎」在嚴峻狀況下,靠著堅強的生命力渡過南極的寒冬。

忘了是那一年,大約是 93 年左右吧,我仗著 Vangelis 的大名和 "唱片聖經" 的推薦買下這片,才發現原來是 80 年代早就從電視上聽過的旋律。

左邊的《兩隻狗》的版本是《南極物語》包裝的內頁,年少時比較喜歡 Chariots of fire,現在卻覺得《南極物語》的氣勢更為宏偉,更為耐聽,其中還有一個因素在於錄音,《火戰車》的錄音公認不佳,《南極物語》卻被 TAS 雜誌選為天碟,如果你有這兩片的話很明顯可以分辨。



The Great Hitchcock Movie Thrillers

這張 CD 由 Decca 發行,外表包裝和 Decca 主流的古典音樂系列相同,沒有仔細找不易察覺,內容是 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 / 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合作的四部電影配樂精選集,可貴的是由 Bernard Herrmann 親自指揮 London Philharmonis Orchestra 演出,這四部作品分別是:

《驚魂記》(Psycho),《豔賊》(Marnie),《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迷魂記》(Vertigo)。

《驚魂記》的配樂非常有名,被引用的次數非常多,那段用小提琴極度高音拉出的刺耳聲音已經變成驚悚鏡頭的代名詞了,《豔賊》除了配樂之外,場外的八卦故事也非常有名,這片是台灣極為友好的 007 史恩康納來 (Sean Connery) 年輕時的作品,女主角則是凡是男人都會心動的金髮名模 Tippi Hedren,她離婚帶著女兒當模特兒討生活,大導演 Hitchcock 看到有次看到她拍的電視廣告後,獨排眾議堅持提拔默默無名的她當女主角,但是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Tippi 被在戲外個性不成熟的導演 Hitchcock 苦追,Hitchcock 碰壁後回過頭來千方百計刁難 Tippi,Tippi 一氣之下下嫁身邊的助理以擺脫已婚大導演的糾纏,對了!她女兒後來也出名了,中文叫做 "梅蘭妮葛瑞芬" (Melanie Griffin)

《北西北》的劇情倒是有點像現代 Tom Cruise 演的電影,現在看起來平淡無奇,當年確是革命性的嚐試,被設計陷害 -> 被誤認為殺人兇手 -> 帶著間諜身分的美女一起逃亡 -> 和敵人決鬥 -> 得到清白,這種劇情不像其他幾部需要帶點幽暗神秘感的味道,配樂有點爵士樂味道並大量使用打擊樂器和 Bernard Herrmann 的傳統風格有點不同

至於《迷魂記》(Vertgo)算是 Hitchcock / Herrmann 兩人合作最成功的作品,有專文介紹。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泰國皇宮的壁畫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he In The West) 是義大利大導演 Sergio Leone 繼《荒野大鏢客三部曲》之後的第四部代表作,我卻認為他的劇情和配樂都要勝過三部,在 IMDb 投票分數高居史上第 19 名,或許是男主角 Charles Bronson 在國內名氣不如 Clint Eastwood,使得這部片名氣反而不如前三部,只要聽到這部電影開頭那一段悲涼的女低音低吟,或許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小時候國內連續劇如果出現生離死別的劇情,電視導播最喜歡配上這首 .....

這首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女低音低吟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在電影裡女主角 Claudia Cartinale 前往夫家準備結婚時,卻看到未婚夫全家已遭到 Henry Fonda 滅口,多具屍首橫屍家門口的場面,Ennio Morricone 配上這段音樂表達這個無法用對白形容的哀戚場面。

此外第三首 Farewell To Cheyenne 由一段輕快的口哨構曲,最近被拿出來冷飯熱炒,被 "聯強貨" 引用作為廣告配樂,聽到一定會有熟悉的印象。

這部電影敘述 19 世紀美國西部由於開拓鐵路產生的土地糾紛,Henry Fonda 率領的幫派幫雇主清除路障降低收購成本,法裔 Claudia Cartinale 的新婚丈夫 -- 愛爾蘭移民 McBain 買下某塊土地,看好這裡將成為未來的車站,不巧,Henry Fonda 的老大的看法相同,派片中名為 Frank 的 Henry Fonda 去解決這個問題。Charles Bronson 則飾演緊跟著 Henry Fonda 的復仇者,Charles 喜歡吹口琴,沉默寡言沒有其他意念一心只想為兄長報仇,每當聽到哀悽悲涼的口琴聲~就知道 Charles Bronson 出現了!一場殺戮又要開始了,因此口琴在這片原聲帶裡有其特殊的含義。

現在台灣識貨的人愈來愈多,這片已經不難找到,大約 10 年前認識兩個前輩都是托人在國外購買,我則是等到 Amazon 成立後第一筆交易就 "用跑步的" 買下這張 soundtrack。

圖中劇照為 Charles Bronson 的兄長被吊起坐在 Charles 的肩上,Charles 雙手被反綁,嘴巴被塞進口琴 .... 直到 Charles 氣力放盡,同時他的哥哥也被吊死